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秋季新学期教学工作动态: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全面推进教学创新与改革
时间:2025-09-26 访问量:
金秋送爽,新学期伊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为重点,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模式创新、学科方向拓展及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一、凝聚共识,精准谋划: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小组聚力新培养方案
为主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学院未雨绸缪,高度重视2025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别是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学院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专项小组。
该小组自成立以来,已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会议聚焦于多个关键议题:深入研讨国内外一流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设置,对比分析其优劣;精准把握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人才能力需求;系统梳理现有课程资源,明确课程群内的逻辑关系与知识衔接;前瞻性论证核心课程与前沿选修课的设置方案,暑假期间曹宗敬、陶洁、赵亚茹老师参加了湖南科技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在小组研讨会上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实践环节要求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力求在2025版培养方案中构建一个既夯实理论基础、又紧跟技术前沿、同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这一系列会议凝聚了专业共识,明确了建设路径,为高质量完成新版培养方案中人工智能模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宗敬、陶洁、赵亚茹参加湖南科技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合影
二、深耕内容,赋能教学:积极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教材编写工作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院深刻认识到,将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机融入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人才的关键。为此,学院在本学期大力鼓励并系统组织教师开展教材编写与更新工作,核心方向即为“人工智能赋能”。多名教师积极响应,组建了多个教材编写团队。这些团队不仅致力于编写专门的人工智能领域新教材,更着力于对现有经典课程教材进行升级再造。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中,增加了AI辅助编程、智能软件测试与运维等内容;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中,强化了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的相关章节;在《人工智能》中,引入了智能群体优化等知识点。编写过程中,教师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大量典型案例、企业真实项目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更能掌握其在不同计算机子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批新教材的编写,将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思维和技术全面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从“学习人工智能”到“用人工智能思维学习”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创新模式,提升效能:大力推进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体验,学院本学期持续加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推广力度。一方面,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功能,为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模式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教师们利用这些平台,发布学习资源、组织在线讨论、开展随堂测试、进行作业批改与学习数据分析,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指导。
另一方面,学院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本身。鼓励教师探索使用智能教学助手、学习分析工具、自适应学习系统等,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识别学习难点,预测学习趋势,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和干预措施。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正逐步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拓展领域,优化布局:电子信息硕士点增设人工智能方向
为响应国家对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优化学院研究生培养结构与布局,本学期学院经过充分论证和精心准备,成功在电子信息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下增设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方向。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轨道。该方向将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聚焦机器学习、知识工程、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前沿领域,设置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学院将整合校内优质师资和科研资源,并积极引入企业专家和行业资源,通过校企联合导师制、共建实践基地、共同承接科研项目等方式,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专门人才,为区域乃至全国的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纲举目张,规范培养:制定符合AI赋能理念的教学与实践大纲
教学大纲和实践大纲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规范教学过程的具体指导文件。为确保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理念能切实落地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践环节,学院本学期启动了全面的教学大纲与实践大纲修订工作。学院要求各课程组依据2025版培养方案的初步框架和人工智能赋能的要求,重新审视并制定(修订)所负责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践大纲。新大纲更加注重明确课程在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强化与先修、后续课程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有机融入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元素,明确其赋能作用;在教学目标上,除了知识目标,特别强调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注重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本领域的实际问题。这项基础性、细致性的工作,确保了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前瞻性,为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智能时代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新学期,新动态,新气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秋季学期初的教学工作部署紧密围绕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引擎,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模式、学科布局及教学规范等层面全面发力,展现出了强烈的前瞻意识和积极的改革姿态。这些举措不仅有力推动了学院教学工作的内涵式发展,也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学院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局面。